Banner
讲习班

 

黎曼流形上的深度学习及其应用

 

一、讲习班主题

黎曼流形上的深度学习及其应用

二、讲习班组织者信息

 

 

吴小俊, IAPR Fellow、AAIA Fellow、AIIA Fellow,江南大学二级教授、至善教授、研究生院院长、Josef Kittler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教育部装发创新团队负责人、科技部中英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江苏省人工智能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人才。现任IEEE智慧城市指导委员会委员、多本国际期刊主编或编委、教育部计算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模式识别专委会副主任、中国图像图形学会理事和江苏省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王锐,博士、硕导,2023年1月毕业于江南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专业,师从吴小俊教授,并得到了英国萨里大学Josef Kittler院士的指导。同年入职江南大学,现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吴小俊课题组青年教师,研究方向为黎曼流形上的深度学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计划青年基金各1项,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2项国家级项目。已在TNNLS、TMM、CVPR、IJCAI、AAAI、NeurIPS等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评2024年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担任ICASSP 2026、IJCNN 2025领域主席,以及TPAMI、CVPR等顶刊、顶会的审稿人。指导学生荣获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获批立项国家级、省级创新计划项目;指导学生获得包括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等在内的多项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并获评优秀指导教师。

 

 

徐天阳,江南大学副教授,博导,青年至善学者。研究方向为多模态分析、视频理解,发表期刊与会议论文80余篇,包括CCF-A/IEEE会刊50余篇,其中IEEE TPAMI/IJCV 8篇,谷歌学术引用5600余次,获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CVPR/ICCV/ECCV等计算机视觉国际学术会议举办相关学术竞赛(VOT、MMVRAC、Anti-UAV、AI City Challenge、Perception Test Challenge)冠亚军10余项,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年度榜单。

 

 

高志,北京理工大学预聘副教授。分别于2017年和2023年于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2023年至2025年于北京大学智能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多模态学习、黎曼几何等。发表CCF-A类、中科院一区论文20余篇,获得 ACM 中国 SIGAI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三、主题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已经在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领域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然而,传统的深度学习范式主要构建在欧氏空间,忽视了现实世界中大量数据所天然具备的非欧几里得结构。例如,用于信号数据表示分析的协方差矩阵、子空间矩阵、曲率空间、高斯分布等特征描述符,均呈现出非欧几何的特性。这种不匹配性使得基于欧氏空间的深度学习网络在数据的建模、表征以及分类的过程中将无法充分地解析和利用数据的结构信息,从而影响了模型的性能。


黎曼流形作为刻画非欧几何结构的核心数学工具,为深度学习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与算子体系。借助黎曼几何、度量空间、黎曼参数优化等理论,研究者将欧氏深度学习中的一些基本运算(卷积、残差、注意力、批次归一化等)推广至黎曼流形范畴,并逐步设计出一系列的“黎曼深度学习”(Riemannian Deep Learning, RieDL)模型和算法。例如:

  • 黎曼卷积网络:SPDNet [1]、GrNet [2]、DMTNet [3]、ManifoldNet [4]、SymNet [5]等。通过构建黎曼流形上的卷积、激活、池化等操作,实现对结构化矩阵的端到端、非线性学习。
  • 黎曼残差网络:RResNet [6]、DreamNet [7]等。在黎曼卷积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建立黎曼残差机制,缓解了深度网络的信息退化问题,并提升了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
  • 黎曼图卷积网络:HGCN [8]、SPDGCN [9]等。通过设计黎曼流形上的映射函数以及借助黎曼均值等算子,实现对结构化图数据的压缩映射、邻域聚合以及空间偏置。
  • 黎曼注意力网络:MAtt [10]、GDLNet [11]、CorAtt [12]等。通过设计面向黎曼流形的特征映射、相似度判定以及加权平均等操作,实现对时序信号的不同特征区域间几何相关性的显式表征与判别学习。
  • 黎曼批次归一化算法:SPDNetBN [13]、GBWBN [14]、LieBN [15]等。基于黎曼度量,设计黎曼流形上的数据中心化、数据缩放以及数据偏置操作,提升了模型的训练稳定性和表征有效性。
  • 黎曼深度度量学习算法: SPDML [16]、DSPDNet [17]等。通过在黎曼流形上构建深度自编码网络,并基于黎曼度量引入度量学习正则化项以及重构误差项进行端到端联合训练,不仅缓解了黎曼网络的信息退化问题,同时也强化了所学特征的判别能力。


如图1所示,在多个科学与工程领域,如骨架行为识别、生物电信号(EEG、ECG等)解码、图像集分类、节点分类、医学图像分割等,大量的实验证据表明RieDL在理论上较之欧氏模型具有更加有效的表征能力。
因此,本次讲习班以“黎曼流形上的深度学习及其应用”为主题,旨在系统性的介绍黎曼流形与深度学习的结合方法、典型模型及前沿应用,搭建起数学理论与人工智能方法论之间的桥梁。


图1:在骨架行为识别、生物电信号(EEG、ECG等)解码、图像集分类、节点分类、医学图像分割等科学和工程领域,数据往往呈现出高维空间中所嵌入的低维流形结构。相较于传统的欧氏方法,黎曼深度学习能够在尊重数据内在几何结构的前提下,实现更为合理的建模、
表征与分类。

 

四、目的

本次讲习班的主要目的可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1. 系统性梳理黎曼深度学习的理论框架
在过去十年间,以黎曼流形为理论基础的几何深度学习方法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该领域的知识体系较为零散,且仍处于发展初期。我们拟在本次讲习班中,以一种通识和直观的方式,从基础的黎曼几何概念出发,逐步展开:

  • 流形、测地线、切空间、指数/对数映射的基本概念;
  • 流形上的平行移动、均值(质心)、优化算法;
  • 欧氏神经网络算子如何迁移至黎曼流形范畴的系统性方法。


通过这种讲解路径,帮助与会者建立从数学基础到深度模型的完整认知框架。


2. 搭建跨学科交流的平台
黎曼深度学习既需要数学理论的支撑,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此次讲习班,我们希望:

  • 促进数学与AI研究者的对话,促使枯燥的数学理论能够在AI领域找到落脚点;
  • 为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图像处理等领域的学者提供统一的理论工具;
  • 激发青年学者与研究生的研究兴趣,推动该领域的持续发展。


3. 展示应用前景与未来挑战
除理论介绍外,我们将结合大量前沿应用案例,展示黎曼深度学习在实际任务中的性能优势。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其所面临的挑战,包括:

  • 计算复杂度与可扩展性:如何在大规模数据与大模型背景下提升计算效率;
  • 数值稳定性:黎曼流形上的参数优化所面临的梯度消失与秩亏问题;
  • 理论完备性:现有的RieDL模型大多建立在特定的黎曼流形范畴,阻碍了其在不同流形间的迁移泛化。因此,亟待探索构建统一的黎曼深度学习范式。


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讲习班引导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共同思考并探索下一代深度学习的可能路径。

五、意义

1. 学术意义:迈向下一代深度学习新范式
当前深度学习已在多个应用领域趋于饱和,传统欧氏框架下的改进策略难以带来革命性突破。黎曼流形作为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的重要桥梁,为深度学习注入了新的范式。

  • 从数学层面看,基于黎曼几何的表示学习模型能够更好地尊重数据的内在几何特性;
  • 从AI发展层面看,构建在非欧空间的RieDL 有望成为继卷积神经网络等欧氏深度学习技术之外的又一类深度学习新范式;
  • 从跨学科层面看,该研究方向将推动数学、信号处理、神经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深度融合。


2. 应用意义:赋能关键科学与工程任务
黎曼深度学习的应用价值已经在多个领域初步显现:

  • 在智能医疗中,它能够建模脑电 [10, 11, 12]、MRI [18, 19] 等复杂医学信号,成为疾病诊断和脑机接口的有效辅助工具;
  • 在智慧城市中,它可应用于视频监控中的行为识别与异常检测 [20, 21];
  • 在遥感与国防中,高光谱影像识别显著受益于其非欧几何建模能力 [22];
  • 在生物信息中,通过有效的建模和表征蛋白质的骨架结构,显著提升了蛋白质结构的预测精度 [23, 24]。

这些应用的共同点是:数据通常具有高维、非线性、结构化特征,而黎曼流形恰是建模此类数据的天然舞台。


3. 社会意义:增强深度学习的可靠性与安全性
随着深度学习在医疗健康、自动驾驶、生物信息等关键领域的广泛应用,算法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焦点。黎曼深度学习通过利用和保持数据的本征非欧几何结构,能够显著提升模型的可信度:

  • 鲁棒性:黎曼流形建模可以降低噪声与数据偏差的影响,确保模型在复杂环境下的稳健性。
  • 可解释性:黎曼流形上的表示学习过程使得特征的抽取和决策更加直观、透明,有助于满足安全敏感行业对结果可追溯性和可解释性的需求。
  • 安全性:在对抗攻击和异常检测等任务中,黎曼深度学习方法可以提供更稳健的判别边界,为关键应用提供额外保障。

因此,从社会角度看,黎曼深度学习不仅拓展了人工智能的理论边界,也为深度学习技术的安全落地提供了必要支撑。

六、总结

综上所述,本次讲习班以“黎曼流形上的深度学习及其应用”为核心主题,目标是系统性梳理理论、搭建跨学科平台、展示前沿应用与挑战,其意义体现在探索学术前沿、赋能应用场景以及促进数学与AI的深度融合 。

 

我们相信,本讲习班的举办不仅能为与会者带来丰富的知识收获,也将为人工智能的下一代范式探索注入新的动力。黎曼深度学习有望成为未来人工智能发展的关键方向之一,而本次讲习班正是这一愿景的重要起点。

七、参考文献

[1] Huang, Z., Van Gool, L.: A Riemannian Network for SPD Matrix Learning. In: AAAI. pp. 2036–2042 (2017).
[2] Huang, Z., Wu, J., Van Gool, L.: Building Deep Networks on Grassmann Manifolds. In: AAAI.
pp. 3279–3286 (2018).
[3] Zhang, T., Zheng, W., Cui, Z., Zong, Y., Li, C., Zhou, X., & Yang, J.: Deep Manifold-to-Manifold Transforming Network for Skeleton-Based Action Recognition. IEEE Trans. multimedia, 22(11), 2926-2937 (2020).
[4] Chakraborty, R., Bouza, J., Manton, J. H., Vemuri, B. C.: ManifoldNet: A Deep Neural Network for Manifold-Valued Data With Applications. IEEE Trans. Pattern Anal. Mach. Intell., 44(2), 799–810 (2022).
[5] Wang, R., Wu, X.J., Kittler, J.: SymNet: A Simple 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 Manifold Deep Learning Method for Image Set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 Neural Networks Learn. Syst, 33(5): 2208–2222 (2022).
[6] Chakraborty, R., Huang, A., Manton, J. H., Vemuri, B. C.: Riemannian Residual Networks. In: NeurIPS, 36, (2023).
[7] Wang, R., Wu, X.J., Chen, Z., Xu, T., Kittler, J.: DreamNet: A Deep Riemannian Manifold Network for SPD Matrix Learning. In: ACCV, pp. 3241–3257 (2022).
[8] Chami, I., Ying, Z., Ré, C., Leskovec, J.: Hyperbolic Graph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In: NeurIPS, pp. 4869-4880 (2019).
[9] Zhao, W., Lopez, F., Riestenberg, J.M., Strube, M., Taha, D., Trettel, S. : Modeling Graphs Beyond Hyperbolic: Graph Neural Networks in Symmetric Positive Definite Matrices. In: ECML PKDD, pp.122–139 (2023).
[10] Pan, Y.T., Chou, J.L., Wei, C.S.: MAtt: A Manifold Attention Network for EEG Decoding. In: NeurIPS, pp. 31116–31129 (2022).
[11] Wang, R., Hu, C., Chen, Z., Wu, X.-J., Song, X.: A Grassmannian Manifold Self-Attention Network for Signal Classification. In: IJCAI, pp. 5099-5107 (2024).
[12] Hu, C., Wang, R., Song, X., Zhou, T., Wu, X.-J., Sebe, N., Chen, Z.: A Correlation Manifold Self-Attention Network for EEG Decoding. In: IJCAI (2025).
[13] Brooks, D., Schwander, O., Barbaresco, F., Schneider, J.Y., Cord, M.: Riemannian Batch Normalization for SPD Neural Networks. In: NeurIPS, pp. 15463–15474 (2019).
[14] Wang, R., Jin, S., Chen, Z., Luo, X., Wu, X.-J.: Learning to Normalize on the SPD Manifold under Bures-Wasserstein Geometry. In: CVPR, pp. 8289–8298 (2025).
[15] Chen, Z., Song, Y., Xu, T., Huang, Z., Wu, X.-J., Sebe, N.: Adaptive Log-Euclidean Metrics for SPD Matrix Learning. IEEE Trans. Image Process., 33(9), 5194–5205 (2024).
[16] Wang, R., Wu, X.-J., Chen, Z., Hu, C., Kittler, J.: SPD Manifold Deep Metric Learning for Image Set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 Neural Netw. Learn. Syst., 35(7), 8924–8938 (2024).
[17] Wang, R., Wu, X.-J., Xu, T., Hu, C., Kittler, J.: Deep Metric Learning on the SPD Manifold for Image Set Classification. IEEE Trans. Circuits Syst. Video Technol., 34(2), 663-680(2024).
[18] Dan, T., Huang, Z., Cai, H., Laurienti, P. J., & Wu, G.: Learning Brain Dynamics of Evolving Manifold Functional MRI Data Using Geometric-Attention Neural Network. IEEE Trans. Med.
Imaging, 41(10), 2752–2763 (2022).
[19] Attyé, A., Renard, F., Anglade, V., Krainik, A., Kahane, P., Mansencal, B., Coupé, P., Calamante, F., et al.: Data-driven normative values based on generative manifold learning for quantitative MRI. Scientific Reports, 14, 7563 (2024).
[20] Wang, R., Jin, J., Chen, Z., Wu, C., Wu, X.-J., Sebe, N.: Structural Topology Refinement Network for Skeleton-Based Action Recognition. IEEE Trans. Instrum. Meas., 74, 1–16 (2025)
[21] Sezer, E., Can, A.: Anomaly Detection in Crowded Scenes Using Log-Euclidean Covariance Matrix. In: VISIGRAPP, pp. 279–286 (2018).
[22] Fang, L., He, N., Li, S., Plaza, A.J., Plaza, J.: A New Spatial–Spectral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 for Hyperspectral Images Using Local Covariance Matrix Representation. IEEE Trans. Geosci. Remote Sens, 56(6), 3534–3546 (2018).
[23] Khan, R.R., Chlenski, P., Pe’er, I.: Hyperbolic Genome Embeddings. In: ICLR (2025).
[24] Windels, S. F. L., Błażewicz, J., Stougie, L., Pržulj, N., van Leeuwen, E., Stoševski, M.: Graphlet-Based Hyperbolic Embeddings Capture Evolutionary Dynamics in Genetic Networks. Bioinformatics, 40(11), btae650 (2024).
[25] Hua, Y., Xu, T., Song, X., Feng, Z., Wang, R., Zhang, W., Wu, X.-J.: R-DTI: Drug Target Interaction Prediction Based on Second-Order Relevance Exploration. In: AAAI, pp. 17368-17376 (2025).

 

主办单位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 (CSIG)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 (CAAI)

中国计算机学会 (CCF)

中国自动化学会 (CAA)

 

承办单位

上海交通大学 (SJTU)

上海飞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

AutoDL

华东师范大学

官方微信公众号